ATA蓄电池LC-R12150型号参数
ATA蓄电池影响电池使用寿命的因素有以下几点:安装、温度、充放电电流、充电电压、放电深度和长期充电等。
1)电池安装
电池应尽可能安装在ATA蓄电池LC-R12150型号参数清洁、阴凉、通风、干燥的地方,并要避免受到阳光、加热器或其他辐射热源的影响。电池应正立放置,不可倾斜角度。每个电池间端子连接要牢固。
2)环境温度
环境温度对电池的影响较大,环境温度过高,会使电池过充电产生气体,环境温度过低,则会使电池充电不足,这都会响电池的使用寿命。一般要求环境温度在25℃左右,山特UPS浮充电压值也是按此温度来设定的。
3)充放电电流
电池充放电电流一般以C来表示,C的实际值与电池容量有关。举例来讲,如果是100AH的电池:C=100A。松下铅酸免维护电池的充电电流为0.1C左右,充电电流决不能大于0.3C。充电电流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ATA蓄电池LC-R12150型号参数命。放电电流一般要求在0.05~3C,UPS在正常使用中都能满足此要求,但也要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,如电池短路。
充电电压
由于UPS电池属于备用工作方式,市电正常情况下处于充电状态,只有停电时才会放电。为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,山特UPS的充电器一般采用恒压限流的方式控制,电池充满后即转为浮充状态,每节浮充电压设置为13.7V左右。如果充电电压过高就会使电池过充电,会使电池充电不足。充电电压异常,可能是由电池配置错误ATA蓄电池LC-R12150型号参数引起,或因充电器故障造成,在安装电池时,一定要注意电池的规格和数量的正确性,不同规格、不同批号的电池不要混用。外加充电器不要使用劣质充电器,安装时要考虑散热问题。
5)放电深度
放电深度对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也非常大,电池放电深度越深,其循环使用次数就越少,在使用时应避免深度放电。山特UPS都有电池低电位保护功能,一般单节电池放电至10.5V左右时,UPS就会自动关机,如果UPS处于轻载放电或空载放电的情况下,也会造成电池的深度放电。
6)定期保养
电池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应进行定期检查,如观察其外观是否异常、测量各电池的电压是否平均等;如果长期不停电,电池会一直处于充电状态这样会使电池的活性变差,不停电,UPS也需要定期进行放电试验以便电池保持活性。ATA蓄电池LC-R12150型号参数放电试验一般可三个月进行一次,做法是UPS带载好在50%以上,断开市电,使UPS处于电池放电状态,放电持续时间视电池容量而言一般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,放电后恢复市电供电,继续对电池充电。
为解决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问题,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18年组织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铁塔公司”)等开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,发挥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主渠道作用,在商业模式构建、关键技术研发、标准规范研究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创新。铁塔公司作为国有大型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企业,拥有190万个基站,对备用电源有较大需求,通过推进退役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,在保障通信服务需要的实现了对退役ATA蓄电池LC-R12150型号参数动力蓄电池的集中利用与管控,取得显著成果。
大胆探索,开展试验试点。长期以来,铁塔公司的基站备用电源主要使用铅酸电池,每年采购铅酸电池约10万吨。铅酸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短、性能低、含有大量重金属铅等缺点,废弃后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。为此,铁塔公司于2015年开始,陆续在12个省市3000多个基站开展梯次利用电池替换铅酸电池试验,充分验证了梯次利用安全性和技术经济性可行。
停止采购铅酸电池,大力推广锂电池梯次利用。铁塔公司加快基站梯次利用示范推广,2018年已停止采购铅酸电池,统一采购梯次利用电池。截至2018年底,已在全国31个省市约12万个基站使用梯次电池约1.5GWh,替代铅酸电池约4.5万吨。铁塔公司与中国一汽、上汽集团等11家汽车生产企业合作规划构建回收渠道,并在上海、湖北、广东等区域率先实施;与再生利用企业合作优化退役动力蓄电池电池回收利用流程,确保报废梯次利用电池的集中回收和无害化处置。与中国邮政、商业银行、国网电动车等企业合作研究将梯ATA蓄电池LC-R12150型号参数次利用电池应用在机房备用电源、电网削峰填谷、新能源发电及电力动态扩容等方面,并正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建设15MWh光伏发电梯次利用项目、10MWh风力发电梯次利用等试验项目,提升梯次利用综合效率。
加强技术合作,建立标准体系。铁塔公司推动产学研用合作,牵头行业突破了电池成组、容量综合评估等一批梯次利用关键技术,统一了电池管理系统通信接口及协议要求,推进梯次利用的智能化和标准化。企业形成了《梯次电池产品技术规范书》《梯次电池包装、运输及仓储管控要求》等相关技术规范,牵头制定行业标准ATA蓄电池LC-R12150型号参数《通信基站梯次利用车用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》,填补国内通信行业梯次利用技术规范空白,引领梯次利用技术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