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菌皮肤用荧光显微镜徕卡DM500
真菌皮肤荧光显微镜徕卡DM500
1.主机系统
1.1系统采用HC无限远光学设计,柯勒照明
1.2 五位物镜转盘
1.3 调焦系统设有限位装置,可防止载物台下滑及保护物镜。zui小调焦精度1微
米,主机机身采用热补偿设计,保证长时间观测对焦面的准确.
1.4 主机采用12V,30W照明,灯泡更换方便,设有兰色滤光片。
1.5 新一代HI PLAN物镜
4x(NA=0.1),4倍平场消色差相差物镜
10x(NA=0.25),10倍平场消色差相差物镜
20x(NA=0.40),20倍平场消色差相差物镜
40x(NA=0.65),40倍平场消色差相差物镜
100X(NA=1,25) oil,100倍平场消色差相差物镜,油镜
1.6 目镜:10x, 视场 22mm,屈光度可调
1.7 万用聚光镜
1.8 高度可调的聚焦旋钮
1.9 15度角人体工程学设计三目照相镜筒,可外接CCD摄像系统或照相系统
1.10 无疲劳对称操作
1.11 载物台调节和调焦可快速互换
1.12 新镀陶瓷超硬载物台,无齿轮暴露,圆角
1.13人性化调焦旋钮
1.14 单手操作式样品夹,可进行聚焦和载物台控制
1.15 彩色标记孔径光栏
皮肤寄生虫检测:皮肤寄生虫检测一般包括病原学检查方法、免疫学检查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查。
1.病原学检查:临床上常取病人标本置于玻片上,滴一滴生理盐水或碘液,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寄生虫形态。病原学检查是一种常用、简便的皮肤寄生虫检测方法,但检出率偏低,容易造成漏诊。
2.免疫学检查方法:常见的包括皮内试验和血清免疫学试验,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。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寄生虫的特异性抗体,目前也已建立检测虫体循环抗原或排泄抗原的方法,以作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考核。
3.分子生物学检查:DNA探针杂交技术、聚合酶链反应(PCR)检测部分寄生虫的DNA。此法对部分寄生虫进行了分类鉴定,并对其重要功能基因进行克隆和筛选,已成为诊断和研究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,但目前由于技术限制并未普及。
荧光染色法:荧光染色法通过使用化学荧光增白剂,与组织样品的β-多糖物质相结合,如纤维素、几丁质等。在荧光显微镜的紫外激发光下呈现荧光。通过荧光染料与真菌细胞壁及寄生虫的多糖成分非特异性结合,能够对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各种疾病进行检测。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就有研究者发现一种荧光增白剂能标记真菌细胞壁的几丁质成分,并开始使用荧光法检测真菌。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实验证实了荧光染色法具有阳性率高的优点。
目前荧光染色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,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。荧光染色法一般需要三种主要成分,包括荧光增白剂、氢氧化钾和背景复染剂。荧光增白剂与组织中β-多糖成分相结合,产生荧光;氢氧化钾能溶解样品组织中的角质、消除杂质,并使组织透明;而背景复染剂能降低样品组织的背景亮度,使荧光信号更加清晰。由于荧光增白剂在强碱环境中稳定性差,荧光素会发生析出沉淀现象;背景复染剂也会影响荧光增白剂的稳定性,会引起检测灵敏度的降低,甚至无法对真菌染色。在现有技术下,荧光染色法所需的这三种染色液成分无法稳定长期共存,需分别配制储存,染色时需要三个步骤才能完成,操作上相对繁琐,染色时间相对较长,据早期文献记载,整个染色过程需要20分钟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现在市面上已经有荧光染色两步法的试剂盒,操作步骤得到简化,染色时间也相对缩短,但依旧无法达到临床对真菌及皮肤寄生虫快速筛查的要求。此方法对检测的标本具有局限性,只能溶解一些杂质少的标本,而对于痰液、厚甲标本和大的脚皮,染色效果很差。此方法的临床适用范围得到限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