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大学发布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
10个维度精对接,全方位服务山东
8月30日上午,山东大学服务“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”高峰论坛在该校中心校区举行。山东大学校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发布《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山大将在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、产业升级、生态保护、能源交通、海洋经济、文化建设、民生改善和对外开放等10个维度精对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,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服务,全方位服务强省建设和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其中,服务山东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行动,将打造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,在材料、生物、工程、数理、医学等相关领域布局建强;打造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,在深地工程、生殖医学、智能制造等领域谋划布局。在宽禁带半导体、合成生物学、新能源、重大工程安全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,着力解决制约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,聚焦“十产业”需求建设100个产业研究院,2027年力争实现3至5项亿元级项目在鲁落地转化,支撑建设创新型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100家以上。
服务山东构建“2+N”人才集聚雁阵格局,建设适应“四新”经济发展的学科业,包含人工智能、网络空间安全、数据科学、碳中和技术、低碳循环经济、生物医学工程等;争创国家zhuoyue工程师学院及创新研究院,每年培养工程硕博士总量在山东占比超50%。到2027年实现博士招生数量突破3000人、博士后在站数量翻番、山东省博士后总量中占比50%、毕业生留鲁率达70%等。到2027年新增全职尖科学家和学术大师30名左右,领人才80位左右;实现各类人才突破300人次,在山东高校人才总量中占比超50%。
服务山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,围绕石化、钢铁等万亿级传统产业,搭建创新平台,聚焦绿色化、节能化、智能化等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,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,推进数字化转型、国产化替代、先进工艺推广、节能降碳改造,助力山东传统产业转型发展。积极参与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容倍增行动,围绕智能家电、动力装备、高端数控机床、新能源汽车、现代医药、低空经济等产业,共建产教融合平台,开展重大基础研究、关键技术研发,提速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,助力山东新兴产业跨越提升。积极参与山东未来产业创新突破行动,强化未来技术跟踪预测,围绕人工智能、元宇宙、量子科技等产业,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、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,从创新源头和技术底层催生原创性、引领性成果100项左右,助力山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服务济南、青岛、烟台等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。
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,发挥黄河流域大学联盟、黄河论坛等平台作用,进行协同创新、产业协作、人才交流,推动8个黄河流域省份与山东战略协同,建强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,服务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及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高质量建设。强化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合作,推动建设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,助力中新(济南)产业绿色智慧示范区建设。围绕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等环境保护要求,重点多领域研究空气质量全面改善、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管理、土壤环境质量巩固提升,突破人工湿地效率低等技术瓶颈,保障水生态安全,增强水生态系统碳汇等,全力参与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,助力美丽山东建设。
服务山东优化能源和交通结构,聚焦核能、太阳能、风能、氢能等领域,着力开发清洁能源及其安全高效运行技术,成立核科学与技术学院,联合中核、华能、国电投等央企高起点发展核科学与技术学科,攻关新型低碳/零碳电力系统及储能技术,攻关研发氢能“制储输用”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、化石能源低碳零碳化利用技术等,助力培育1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企业,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超百亿元,推动山东建设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。全面融入山东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,着力破解无人驾驶、智慧高速、智能铁路、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领域技术难题,加强智能建造等领域关键设备、关键技术研发,推广新能源、智能化、数字化的先进交通装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,服务建设创新协同、融合开放的智慧交通体系,助力山东建设全国个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。
服务山东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,积极参与山东“透明海洋”大科学计划,强化与崂山实验室在海洋碳汇、海洋高端装备等方面的合作,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和军企业,服务青岛、威海、日照等加快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,强化与山东港口在数字孪生、港口智慧物流等方面的合作,参与建设新兴技术应用示范场景10个。
服务山东保障和改善民生,全力创建国家医学中心、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,统筹推进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,提升山东省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,到2027年完善分级诊疗和专科联盟体系,实现总门诊服务量2000万人次/年,出院服务量150万人次/年。(记者:王原 通讯员:车慧卿 王一晗)
大众日报教育周刊每周四出刊,欢迎全省大中小学校交流经验向社会汇报教育成果;教育周刊发布各类教育新闻、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稿、
图片新闻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