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六〇三厂是1965年由文化部批准兴建的一家“三线”企业,建厂时有大量工人由上海内迁而来,投身印刷事业。在上世纪80年代,六〇三厂效益达到顶峰,员工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,颇让人羡慕。
上世纪90年代,六〇三厂一度陷入低谷,Zui终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。2017年,六〇三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——按照中文发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,将老厂区改造成文创园,由单一的仓储物流向文化创意园区转型升级。
在文创园运营初期,曾遇到各种问题:厂房年久失修,基础设施老旧,没有运营经验……如何破题,一度困扰着六〇三人。“你看到的这些红砖厂房,就是我们园区Zui大的资源、Zui大的特色、Zui大的底气。”六〇三公司党委书记蔡军说。
经过多方考察,与国内外多名专家交流研讨后,中文发集团公司给六〇三文创园划定了两条基本原则:第一,不能只是简单复制其他地方的工业文创园,而要从襄阳人的记忆入手,用好“文字六〇三”的文化名片;第二,旧厂房、旧厂区是Zui有价值的部分,具有不可复制的岁月沉淀和历史魅力,动一砖一瓦都要慎重。“一定要保留Zui原始的风貌,砖、瓦、檩条、椽木、窗户等都要尽量保存,修缮也要做到修旧如旧。”蔡军说,“所有的房屋外立面都要保持同样的色调,以前的墙体标语,修补时也要注意字体和颜色。新进驻的商家想要搭建一些阳光房,我们都会慎重对待,绝不能破坏园区的整体风格。”
精心规划,聚焦业态特色
进入文创园大门,很快就能看到一间由红砖、灰泥、黄木构建成的门脸,墙上挂着实木招牌——“伴山居”。
经营者李文瀚介绍,这处陶艺主题茶空间是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开设的,随着园区名气越来越大,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。
“当时一个朋友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,我们就想着干点什么,大家都对陶艺、茶艺和书法等传统文化有兴趣,就商量着开了个小店。”李文瀚说。
据园区总经理蔡军介绍,园区内厂房基本上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苏联风格建筑,适合从事文化传播、创意设计、艺术展览、科研培训等项目。
园区先后引进青少年体育培训、美术展览馆、旅游民宿、特色餐饮等30余家文创项目,依托“一厂、一门、一车、一道”的独特风景,布局创意设计办公、视觉艺术展示、文化休闲体验三大区域,聚焦文化艺术、体育健身、休闲娱乐、教育培训四个业态,力求突出特色,打造襄阳市首个大型文化产业创意园。
文创园一隅,古树参天,庭院、溪水、长廊相映成趣,民宿经营者高茜坐在庭院里悠闲地煮水烹茶。“前几年一次爬山时,偶然来到这里,觉得工业建筑很有味道,很适合做一些文化创意类的项目,于是决定投资做民宿。”高茜说。
数百万元投资换来的精心设计与改造,让昔日五金库、木材房、仓库摇身一变,成为风格素雅的民宿,狭长而规整的花园堪称点睛之笔。
据高茜介绍,自家的“观季民宿”因为特色鲜明、硬件完善,在民宿类APP上备受推崇。工业风与田园风的“撞色”不仅令游客倾倒,也征服了不少名人明星。2019年《李焕英》拍摄期间,襄阳籍喜剧演员贾玲就携剧组成员在此下榻。“现在做民宿的人很多,我们能做成功,主要是因为特色鲜明。”高茜说,“很多民宿是依托风景区而建,本身并没有什么亮点。而我们是依靠园区特色吸引客人,这个老厂区很有年代感,环境非常好,闹中取静。”“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,园区占地160亩,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,所有的老厂房都保存得比较完好,没有乱建新建筑,保持了园区的整体风格。”蔡军说,“在整个中南地区甚至全国,我们都算是体量相当大的文创园。现在我们只开发了一部分园区,一方面是资金等投入有限,另一方面也是要给未来留足空间。”
未来该怎么发展,六〇三公司早已未雨绸缪。“我们正在与大学商量合作,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辟实习基地甚至工作室;还可以吸纳很有风格特色的小微企业,比如互联网企业、小型金融服务业。”蔡军说。
保护印刷工业遗产,凸显年代文化特色,充分发挥央企的制度优势和信誉优势,持续、稳健地运营下去。蔡军相信,未来的六〇三文创园将不只是一个“网红打卡地”,更是一个集项目孵化、金融服务、资源整合、产业链延伸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。